【华大青年】郝格非:科研路上的奔跑者
作者:admin 日期:2014-6-6 点击数:1176
初见郝格非老师,给人一种历练成熟的感觉,好像是已经被时光打磨过的玉,没有耀眼的光芒,却于朴实无华中散发淡淡的幽泽。2011年,他博士毕业后选择留在武汉,留在这片挥洒了10年青春的土地上。在华师任教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他已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博士后面上及博士后特别资助等多个科研项目,“周洪宇华大卓越人才奖”是对他工作的最好肯定。此外,他还入选了“香江学者计划”,获得了赴香港深造的机会。
近期,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农药合理设计的分子基础研究》还荣获了201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这个奖项是对他博士学业的最大肯定。他说,他要坚持做自己喜欢的科学研究,永不止息。
武汉,他崭新的起点
高中毕业后,郝格非选择来武汉这座城市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涯。从小身在河北的他一直对这座城市有着朦胧的好感,这大概是因为父亲是武大毕业的,他小时候听的最多的城市就是武汉。“来到武汉后,我发现高校林立是这座城市浓厚文化气息的体现。”他说道。
本科四年后,他踏入了华师的传统优势学科——农药学的殿堂,选择的缘由是一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大学三年级时,我无意中在图书馆翻起了这份期刊,看到了华师农药学专业的介绍,并了解到农药学学科拥有一批朝气蓬勃的老师。”同时他也了解到农药学是很有前途的专业,于是决定报考必发bifa在线登录最具特色的农药学专业研究生。从那时起,他开始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来丰富、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正是复习考研时我的真实写照。”他笑称道。每天寝室、食堂、自习室的“三点一线”生活仿佛又使他回到了高中时代,看似枯燥乏味,但为了梦想与追求,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华师农药学专业研究生,就是这么不经意间他开始与科学研究打交道。
科研,他不懈的追求
在很多人眼里,科学研究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但是在他看来,科学研究是一种乐趣。他的师弟刘玉超曾告诉记者:“做化学研究的,哪有不加班的?我们这里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经常在实验室钻研到很晚。郝师兄读博士的时候,经常是学生里走的最晚的一个,而且星期天也是实验室的常客。”
“其实科研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我进实验室开始接触科研后,我发现解开一个又一个实验上的难题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郝格非把科学研究形象地比喻成“打怪兽”,“就像玩游戏打怪兽一样,也许在每一关你会‘损兵折将’,历经千艰万苦,但是过关后你的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其实如果把做实验做研究当成是一种乐趣,你就不觉得它有多枯燥了。但是做科学研究必须要耐得住性子,坐冷板凳。我喜欢做科学研究,所以经常会在实验室工作到很晚,很多时候不能陪我爱人,但她从没有一句怨言,始终支持鼓励我,这是令我歉疚之余又非常感动的。”
说起走上科学研究这条路,他认为和他从小的好奇心和喜欢刨根究底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回忆起小时候有一次看蚂蚁搬家,他盯着来来往往穿梭忙碌着的蚂蚁看了很久。心想蚂蚁为什么能够搬起比自己大若干倍的物体,而我们却不能呢?于是把周围的人问了个遍也没搞明白。
“郝格非的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他经常会从科学文献中发现问题。有时他告诉我们,我们总觉得他是在说笑,但后来他总能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当初的想法。”同是一个课题组的同事陈琼笑着说道。“有一次杨老师叫他统计整理一些数据,他却从中寻找出了一些规律,从具有医药活性的小分子中得到启发,发现了这些小分子的潜在农药活性,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
留美,他难忘的经历
读博士期间,他曾经以优异的成绩公派赴美国肯塔基大学药学院进行联合培养,他坦言这段经历让他受益匪浅,是他一生都很宝贵的资源。“在美国你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进行交流,也正是通过这种相互交流与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强大魅力。”他说道。正是这段留美经历,让他意识到了做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研究领域内关键的科学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不断进步。
他还回忆起当年在美国学习期间所做的一个研究课题,该课题围绕一个热点的科学问题而展开,一开始课题进行地非常不顺利,但在导师的鼓励和指引下,最终完成了课题并取得了很重要的结论,但却被世界顶级期刊拒之门外。对于挫败,尽管有止不住的遗憾,但是他并没有沮丧,而是重新站了起来。也正是如此,在历经了几次失败后,他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刊登在全球化学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之一《美国化学会志》上。“现在回想起当初的很多次失败,我明白了失败中的经验积累是多么的重要,只有从失败中总结的经验才是最美的。”他说道。
恩师,他最感谢的人
师恩似海,他的导师杨光富教授不仅将他引领至科学研究的殿堂,并鼓励他刻苦钻研。“我的导师为我树立了严谨的治学之道,并培养我自强求学,是他为我示范了诲人不倦的精神,并教导我踏实做人。”
做科学研究必须有严谨的态度,每个细节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理工科的研究。实验结论必须要有数据支撑,结果必须经得起推敲,实验数据又要经得起重复,所以必须重复实验,不能怕麻烦。这便是导师最初教给他的严谨治学之道。导师的为人以及对科研的执着追求都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他坚持下来的原因。他一直很感激自己的这位导师,现在他们还在华师的化学实验室里一起工作,勇攀一个又一个科学的高峰。